“超级女声”作为一个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娱乐选秀,成功地借鉴了“美国偶像”等西方选秀活动的模式,做到“形似神不似”,因此赢得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而国际唱片商一方面因为语言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显著差异,一方面因为国内盗版横行的“水货市场”,一度对国内的唱片发行市场望而却步。但“超级女声”的选手们因为年轻而拥有新时代的国际视野,诸如张靓颖、尚雯婕、郝菲尔等选手,同时是实实在在的拥有一大批愿意花钱购买正版产品的粉丝群体,从而受到国际娱乐商们的广泛关注。如果说华谊兄弟作为首个介入“超级女声”的国际化大公司,仍然中国味比较浓的话,今年传言关注选手尚雯婕的Sony BMG和华纳国际等公司,则是实打实的国际化唱片大公司。苦于无法说服中国人购买正版产品的外国商人们,终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萌生了真正占有这一人口大国底蕴深厚的大市场的希望。 如果说国际大公司真的动了介入2006超级女声的念头,那么2005年打响知名度的几位选手的发展前景,无疑成为决定他们最终战略筹划的风向标。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何洁这些“超级女声”到底能不能赚到中国人的钱?能不能成为独当一面的国际化巨星?相信唱片商们,仍在观望。毕竟“超级女声”只是一个选秀节目,凭借这个名头,是无法成为真正具有影响力的巨星的,选手们无疑只能以此作为踏板和出发点,不能终生凭这四个字吃饭,而国际唱片公司的老板们也不会愿意签下一群离了“超女”之名就一无是处的小女孩。 于2005的几位人气超女而言,“超女”之名终成“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没有了“玉米”和“笔亲”,她们路归何处? 李宇春和周笔畅之争是2005超级女声的最大亮点,与评委或说唱歌没什么太大关系,李、周交锋于烽烟四起的短信支持率战场,其实等同于“玉米”与“笔亲”两大团体的对抗,由此也衍生一类概念——“粉丝歌手”。 年纪较大的流行歌曲爱好者恐怕都对80年代香港歌坛的“谭张争霸”有一定的了解,谭校长好比周笔畅,“哥哥”张国荣则类似现在的李宇春,然而这两个人对当时的一整个广东歌坛乃至华人市场都是具有十足统御力的,并且具有深厚的底蕴,而周、李之争则源自于一个本身就被主办方营造得火药味极浓得唱歌比赛。如果说谭张争霸缘于市场规律自然而然,则周李之争显得有些牵强。作为签下周、李的唱片商人,把她们投入市场后,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不仅仅只有“超女”,而周李除了把对方作为竞争对手外,还要面对很多其他歌手的竞争,其中有一些是底蕴深厚的实力宿将,更有早已把市场牢牢抓在手中的时尚天王。单只一个周杰伦,就足以压过一整个“超级女声”的气势了,何况还有那些翻山跨海来势汹汹的日韩人。

“玉米”和“笔亲”虽然不约而同地表示对天娱或超女主办方的反感,但是不可忘记的是,他们毕竟是“超级女声”比赛衍生出来的附属产品,提到“玉米”和“笔亲”,人们即想到超级女声,于李宇春、周笔畅两个名字,更是如此。 2005的超女们纷纷推出了完整的个人专辑,周笔畅的《谁动了我的琴弦》和李宇春的《皇后的梦想》先后问世,但是销售成绩并非如同去年她们的比赛票数那样火爆。首先对她们的宣传是完全基于“超级女声”基础上做出的,谈不上有深厚底蕴可言,也就是说目前为止,除了“超女”这个名份之外,她们还不具有足以在唱片市场立足的“利器”。仅仅靠部分的“玉米”和“笔亲”群体支持的唱片销量是不可能高到哪里去的,可能有一些粉丝一口气购买10张20张,但从长线发展看来,这种“虚”的销量有什么实际意义呢?终究是镜花水月,称之为“泡沫”也不为过。 在《第601个电话》的票房惨败之后,想借“超级女声”之名大捞一笔的商人们心也该凉了。而于李宇春和周笔畅,也有一个问题浮出水面,一旦没了“玉米”和“笔亲”,离开了“超女”这个概念,你们应该作为一个怎样的存在在歌坛立足?李宇春风格独特,而周笔畅实力不俗,找准定位,成为真正具有个人影响力的歌手,才能对振兴华语歌坛有切实的帮助。

张靓颖离玛利亚凯丽还有多远? 早在去年比赛的中期,就有很多“凉粉”把张靓颖比作是中国的玛利亚凯丽,子陵相信她不至于自信到这种地步,但终究是大家对这个个性独特、唱功别具一格的歌手的一种期待。玛利亚凯丽是90年代欧美歌坛的“天后”级人物,不止如此,还是世界级的伟大歌手,在全盛时期,出过一张精选辑,叫《The one》,不知道是出于什么考虑,张靓颖几天前推出的个人专辑题头也叫作The one。带给人一种错觉,中国的玛利亚凯丽似乎是真的诞生了,而且才一出道,就堪与那位国际天后的黄金时代相比了——有点荒谬。 这里要引出一个类似集合的概念,玛利亚凯丽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歌手,放在世界歌坛这一个大集合里做比较,她也是出类拔萃的;而张靓颖,她的确很优秀,但却是处于超女比赛这一个小集合里得出来的结论。超级女声是一个平民选秀,不可避免地其选手的综合水准与职业歌坛有一段不小的差距,为什么会使得那么多人产生那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她们堪比国际巨星呢?子陵认为是比较的集合混淆的原因。在超级女声播出时期,人们眼里只有超女,只是把哪几个选手比来比去,仿佛这个世界上,唱歌的就剩下她们了,其他人都成了“过去时”。张靓颖在超级女声中的地位的确堪比玛利亚凯丽之于世界歌坛,但比赛总是要结束,小鱼总有一天要游向大海。猛然发现,玛利亚凯丽并不是不见了,她还在排行榜上位置显赫,那是这个称为“玛利亚凯丽第二”的女孩暂时还无法到达的位置。现实总是要面对,张靓颖终究不是玛利亚凯丽,提到她的时候,人们想到的还是“超级女声”,而不会涌现“国际巨星”这个概念。 不可否认,在华谊兄弟“影、剧、歌”全方位倾力打造下,张靓颖的发展前景的确比前两位要好很多,但这依然是放在了超女这个小圈子里面比较,美其名曰,比赛之外的PK。但更强大的对手也更为专业,张靓颖现在踏入的领域不再具有“平民”光环,最大的敌人不是同一出身的周笔畅、李宇春,而是周杰伦、王力宏、蔡依林或者其他人,这是超出“超女”范畴的一个更为广大、更为竞争激烈的圈子,在这里,一切“超女法则”都趋于失效,销量才是硬道理,市场占有量才是铁的法则。 张靓颖距离玛利亚凯丽尚有多远?先撇开绝对的距离概念不管,首先要跨越的,仍是“超女”这一道沟坎。只有彻底抛开“超女”之名的桎梏,树立“张靓颖”这一个与其他概念无关的独立个体,才能够具备与玛利亚凯丽相比的资格。而如今看来,抛开“超女”的束缚,并非毁去一纸合约那么简单可以做到的。

再回头看这张子陵认为还是相当不错的一张唱片——The one,虽然不错,但是张靓颖唱功还显稚嫩,很多曲子还属于可有可无的小打小闹之作,与玛利亚凯丽的《The one》里面几乎首首都是久经考验的冠军单曲相比,依然是天壤之别。所以这个the one,只能够作为一个起点,所要树立的,不是如同玛利亚凯丽那样惟我独尊的气势,而是彻底摆脱“超级女声”这一束缚的独立性,the one,不是超女张靓颖,而是歌手张靓颖。 摆脱了这些,在更为广泛的天地里,张靓颖只是天地孤鸿一抹,想要真正成为甚至超过玛利亚凯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梦想破灭,现实其实是残酷的,在玛利亚凯丽面前,张靓颖还只是个孱弱的“小孩”。

新的一代,何去何从。 2006年,一批新的超女诞生了,以尚雯婕为代表,这一代超女所要面对的竞争要有更多,不但要与2005年的师姐们“同室操戈”,更因为逐渐受到的国际关注,从而可能被投入到更为广泛的国际市场中去。外国人是不认“超女”这两个字的,超女新一代,何去何从? 这些获得成功的选手们,更像是盛极一时的“超女帝国”日暮西山的余晖保护下的贵族,在逐渐失去强有力庇护的窘境中,逐渐被迫以个人的身份在竞争洪流中挣扎。 子陵看来,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趁早与“超女”断绝关系,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致胜利器,从一个普通的新人开始做起,所谓的,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也是希望尚雯婕能够摆脱天娱的合约束缚,签约到国际化的大唱片公司的原因。 只有从这里走出去的选手能够真正凭借“一己之力”独当一面了,类似的选秀活动才会真正成为中国娱乐事业的有力臂助。  秦子陵 2006.10.14 |